「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」亦為「東華皮影戲團」,是目前現存台灣四個皮影戲團當中創團歷史最悠久的戲團,從清嘉慶、道光,歷經日劇時代傳承至今已第六代,最大特色在於歷代主演大多會應映時代的脈動做些創新改良,以拓展其皮影戲演出空間。
在日治時代皇民化運動中,台灣傳統戲劇全面被禁演的情況下,日本人為更加強宣導政令,應用了當時蔚為流行的民間「戲劇」來教化民心,高雄州廳方面由對台灣民俗極為研究的專員山中登先生負責,挑選高雄州最富盛名,並且中、日語言溝通順暢;獨具表演水準的團體特許演出,劇團第四代團長張叫 所主持的「台灣影繪藝術團」(當時團名),獲選為「第一奉公團」。此奉公團的殊榮,在非常時期下得以存活與茁壯,從此聲名大噪。
光復後由第五代張德成 繼承父業更名為「東華皮戲團」,為加強團址所在,由家鄉地理位置高雄縣大社鄉的風景名勝觀音山亦名為「觀音山東華皮影戲團」。張德成的改良變化最多,他將影窗寬度由四尺放大一倍,投影電燈從二盞改為四盞,改坐演為站演,因戲院觀看人數眾多,將影偶放大由原來的一尺改為二尺,側面改為雙目八分相,在服裝道具上也有創新,色彩更加鮮明艷麗,傳統及自編劇本高達三百齣。
張德成才華出眾,一生演藝事業高潮迭起,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,1950至65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台灣各戲院叫好又叫座的戲團。先後應邀前往日本、菲律賓、香港、美國等地演出。晚年更熱衷皮影藝術的推廣,民國七十四年榮獲「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」等多項藝術貢獻獎,累積的藝術成就於民國七十八年獲選為「國家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藝師」殊榮,並獲教育部出版全台首冊為藝師出版的生命史「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生命史─皮影戲張德成藝師」。
現今第六代團長張榑國 是張德成 排行老三的兒子,於民國七十六年繼承衣缽,民國八十三年為「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畢業生」,劇團助演與後場樂師為兄長張義國,第七代年輕團員張淑涵、張智絢、張能傑等陣容堅強。
張榑國 團長在保持傳統表演韻味之外另加時下創意巧思,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與逗趣詼諧口白橋段,加上絢麗燈光效果的搭配,廣受觀眾好評。對藝術的堅持與心力,民國八十三年膺選為「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」,更榮獲「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」等獲獎無數,親自編寫的「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偶圖錄」及「皮影戲劇本集第十五冊老劇本解說本」由教育部出版。
帶領團隊深耕巡迴校園與學術藝文單位演出並推廣皮(紙)影戲教學、穿梭民間廟宇酬神野台戲、公司企業等活動表演,近年以藝文關懷性質自辦於監獄看守所、弱勢團體等單位演出,讓皮影藝術無遠弗屆。張榑國和劇團皆獲文化部列入〝文化資產保存團體〞以及〝皮影戲偶製作技術保存者〞殊榮。亦曾獲邀於美國、韓國及哥斯大黎加演出,將台灣皮影戲發揚於國際舞台。